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写下那句千古名言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”这句话告诉世人,死亡是不可避免的,但却可以因意义不同而有轻重之分。有人死去如鸿毛般微不足道,而有人却能以生命成就泰山般的厚重。尤其是那些为国家独立、民族尊严、和平安宁而牺牲的烈士,他们的死亡比泰山还要沉重得多。无数烈士以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屏障,他们的名字与精神注定永垂史册。然而,在众多无名英雄中,却有一位经历了极为特殊际遇的老兵,他在为战友扫墓时竟看到了刻有自己名字和照片的墓碑,这一幕让他百感交集、泪流满面。
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战争的方式早已不同于冷兵器时代,士兵们不再需要刀枪拼杀,也不再需要用身体去填补火力的空隙。但即便如此,部队中仍有极为危险的兵种——排雷兵。排雷兵的任务是与死亡直面,他们的一次微小失误不仅会夺走自己的生命,还可能牵连整个小队,因此常年位列世界十大高危职业之一。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,正是一位曾经在硝烟中与死神赛跑的排雷兵——来自江西万载的老兵晏礼根。
展开剩余72%晏礼根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耳濡目染了父辈对战火的回忆与对侵略者的痛恨,从小便萌生了强烈的报国之志。18岁那年,他毅然参军,来到洛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127师379团一营一连,并因体格健壮,被选为时任师长张万年的警卫员。直到1976年,他调入工兵营,接受专业的排雷与拆弹训练。两年的磨砺,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沉着冷静、技术过硬的排雷兵。
1970年代末,中苏关系恶化,越南与苏联勾连不断,边境局势紧张。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,晏礼根随部队奔赴云南,从昆明一路转战边境,在同登、老街、甘塘等地参与作战。他拆除了无数地雷和炸弹,始终行走在生死一线。战争结束后,他依旧坚守在前线,继续执行排雷任务。然而危险终究没有绕过他。1980年,战友毛永德在一次排雷行动中误踩地雷,惊慌失措导致爆炸,当场牺牲。晏礼根因距离稍远而幸存,但也被炸伤昏迷,醒来时已在医院,经过数年治疗,他失去了一只眼睛,身体再也恢复不了如前。
1984年,他重返连队,却发现昔日战友已所剩无几,不是牺牲便是退役。他最终因身体原因被安排退伍。遗憾的是,退役手续上记载的伤残原因却写成“因公负伤”,而非他真正应得的“因战负伤”。这一纸差别,让他在日后的生活中多次奔走,长达三十余年为自己争取公正,直到遇到一位老团长,才终于得以更正。
2007年,在老团长的提醒下,晏礼根参加了一次老兵清明祭扫活动。他走进广西烈士陵园,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墓碑,心中百味交集。忽然,他在一角发现一座墓碑格外熟悉。走近一看,他竟发现上面的名字与照片都是自己。原来,当年他受伤后与连队失联,战友们误以为他已牺牲,便为他立下了这座衣冠冢。当他扯下墓碑照片时,映入眼帘的是九个鲜红大字:“晏礼根烈士永垂不朽”。这一刻,他再也忍不住,泪水决堤,仿佛压抑多年的苦与痛、冤与荣都在瞬间倾泻而出。
晏礼根的一生,正是那句“或重于泰山”的最好诠释。他虽侥幸活了下来,却早已把青春、热血甚至半条命奉献给了祖国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,更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